苏稼夫教授_以通为用_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
发布日期:2019-07-20 点击次数:2784 来源: 关闭

脏腑、经络、气血滞涩或闭阻即是“不通” “不通”导致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、发展在临床 上采用使脏腑经络气血通畅调达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方 法即为“以通为用”,苏稼夫教授从事针灸临床、科研、 教学 50 余年,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“全国名老 中医”,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并建立“全国名老 中医苏稼夫传承工作室”,对“以通为用”更有深刻的 认识,十分崇尚“以通为用”,在临床上采用“以通为 用”为指导治疗多种顽疾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。现将 苏稼夫教授对“以通为用”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病案报 道如下。

 

1 以通为用的理论

《素问·经脉》:“夫百病之生,皆因郁塞痞滞, 凝结不通。”临床上郁、结、聚、瘀、痹、痞、满、 凝等病症皆由“不通”所致,《素问·调经论》指出: “五脏之道,皆出于经隧,以行气血。”可见五脏精气 不仅要充满,同时须疏通畅达才能维持五脏的正常功 能;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说明五脏 六腑皆需“通”,古医家十分注重脏腑经络气血通畅, 《灵枢·经脉》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…… 不可不通。”《金匮要略》:“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 和。”故治疗疾病创立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温、清、补、 消八法。汗法使表通;下法使里通;吐法使上焦通;清法 使邪火通;消、和法使阴阳气血通;温法使凝闭经脉通; 补法使经隧气血津液通。治法多变,但皆归一个“通” 字


1.1 五脏“以通为用”

从脏而论,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认为五脏具有“藏 精气而不泻”“满而不能实”的特点。很多医者常注重 应用补法、涩法,以致五脏壅塞不通。“五脏藏精气而 不泻”,五脏功能是贮藏精、气、血、津液,宜藏而不 宜散。但只有当五脏通顺条达,其所藏之精才能顺利运 输到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。清与浊是共存的,五脏之中 除了清气也存在浊气,浊气若不疏通清除,驻留于五 脏之中,可出现清气不疏,浊气不除,滞而为病,因此 “藏而不泻”是相对的,其犹如仓库储粮,若通风通气 不良,易生湿、生霉。许多病症也是由于五脏不通引起 的,如肺气阻塞,失其宣降,就会产生咳嗽气喘、胸 痛、痰多,如果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则出现水肿等 症;如心血瘀阻就产生真心痛、心悸、失眠;如脾气壅 塞,失其健运,就会引起腹胀、水肿等;如肝气郁结,失 其疏泄就会导致胸胁胀痛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症瘕积 聚等病;如肾气不利则会产生腰痛、水肿、生殖发育障 碍等病。故五脏亦应“以通为用”,而“以通为治”。


1.2 六腑“以通为用”

从腑而论,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“六腑以通为用” “不通则痛”“通则不痛”的论述。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: “胃、大肠、小肠、三焦、膀胱,此五者,天气之所生 也,其气象天,故泻而不藏,此受五脏浊气,名曰传化之 府。此不能久留,输泻者也。”六腑大多为空腔器官, 主管人体的受纳、转输、排泄等功能,而外感六淫、瘀 血、饮食积滞、情志不畅、水饮、结石、虫症等因素 均可使六腑气机阻滞不通,形成各种病症。故六腑 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通畅,否则就发生疾病,如水肿、 黄疸、脘腹胀满、腹痛、便秘、淋浊、癃闭等。故有 “传化物而不藏”的论述。

腑病多实,在临床上,依据“以降为顺,以通为用” 的指导原则,常用通利之法,所以无论何腑病症,无论 寒热、虚实、气滞、血瘀均以通下法为主。根据病 邪不同,可采用寒下、滋阴润下、温阳通下、攻逐水饮、 活血祛瘀等通法。胆腑不通用利胆通腑法;小便不利用 通利小便法;大便秘结用通腑泻下法。“脏实者,泻其 腑”,心火亢盛用清心通利小肠法;肺热壅盛用通利大 肠泻热法。故六腑应“以通为用”。


1.3 经络“以通为用”

从经络而论,经络是运行气血、沟通表里上下联络 脏腑器官、濡养脏腑组织的通路,具有感应传导和调节 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作用。《灵枢·经水》:“经脉 者,所以决生死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所以, 经络通畅才能把人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七 窍、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整体。气血通 过经络运行各脏腑组织起濡养作用。经络通畅,经气才 能畅行,故经络以通为常,不通为病。经络以通为常, 它不但概括了其通行气血、保卫机体、感应传导等生 理功能,还阐述了人体的病理变化,以防外邪的入侵可 沿经络传递,由表入里,由浅入深的传变。如《素问·皮 部论》:“邪客于皮则腠理开,开则邪入客于经脉,络脉 满则注于经脉,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。” 邪客经脉,经脉气血不通,则生诸经病证,如“不 通则痛”等。又可根据经络部位及其所属,指导诊治。


《灵枢·官能》:“察其所痛,左右上下,知其寒温,何 经所在。”每经所循经部位的病证即属于此经之病,或 所属脏器之病。有的则在所属穴位有明显的压痛或硬 结,或有色泽的变化等。如肺脏有病,可在肺经上或肺 俞穴上有硬结和压痛点,以作为诊断的依据。再如头痛 一证,前额痛为阳明经头痛,两侧痛为少阳头痛,后头 顶痛为太阳头痛,巅顶痛为厥阴头痛,以上病理变化均 为临床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。经络学说还可指导治疗, 如临床上常用的通经活络等法,特别是针灸按摩,莫不 以此为据。某一经某一脏腑的病变,可通过循经取穴, 针刺按摩疏通经络气血,以达到治疗目的。如胃痛取足 阳明胃经足三里,肝病取期门,太阳头痛多配手部后溪 穴,足部昆仑穴(前者为手太阳经穴,后者为足太阳本 经穴),阳明头痛,多配手部合谷,足部内庭穴(前者为 手阳明经穴,后者为足阳明本经穴);少阳头痛则配手 部中渚穴,足部临泣穴(前者为手少阳三焦经穴,后者 为足少阳本经穴)。

药物治疗也以经络为渠道,通过经络的转输,使 药物直达病所,发挥治疗作用。配方时,可配必要的引 经药,以提高疗效。如头痛属太阴者配羌活、藁本; 属阳明者可配白芷;属少阳者可配柴胡;属少阴者可配 吴茱萸、细辛。故经络应“以通为用”。


总而言之,五脏、六腑、经络时刻在运行,故病变 大多也是由运行不畅引起的。就其所属的四肢百骸, 五官九窍的病变,也多是由不通而致。如四肢不用,关 节不利,五官九窍不通等病,也莫不由此。概而括之, 人体以通为顺,不通则病。


2 “以通为用”在针灸临床的实践


2.1 温肾通精法

患者,男,35 岁,工人。结婚后正常夫妻生活,7 年 未育,检查精液常规提示无精虫。曾多方治疗未效,转 我科治疗,经详细询问病史,患者诉 8 年前曾患急性腮 腺炎。根据这一病史,苏稼夫教授考虑可能因急性腮腺 炎并发睾丸炎,睾丸炎可导致输精管炎症、粘连不 通,故虽有精子产生,但输精管不通畅,精子不能正常 排出而不育。苏稼夫教授结合安徽周楣声老师经验, 予艾条大剂量悬灸,即三根艾条用胶布绑点燃后在双 侧睾丸周边回旋灸,每日 2 次,每次 30 min。经过 2 个 月灸疗,其妻怀孕。


2.2 疏肝通乳法

患者,产 1 女婴后,情志抑郁,乳房胀痛不舒,甚则 有自杀的倾向。产后 4 天症见形体壮实,面色红润,易 发怒,双侧乳房肿胀,胀痛难忍,乳汁排出不畅,用吸乳 器只能吸出少量乳汁。西医诊断为产后抑郁症,中医诊 断为郁证(肝气郁结)。患者为产后抑郁,肝气郁结导致 乳汁排泄不畅,治疗上取左侧肝经原穴太冲,采用长 75 cm 针灸针,斜刺,强刺激至有放电针感,而后单向右 捻转针柄行泻法,留针 5 min 后出针。2 h 后患者自行 排出微黄色黏稠的乳汁,每侧约 20 mL,嘱患者尽量让 幼儿吸允,并及时用吸乳器协助排出瘀积的剩余乳汁, 使乳汁排出更通畅,并嘱患者多饮水,少吃煎炸、辣的 食物。第 2 天再治疗 1 次症状基本痊愈。


2.3 疏肝利黄排石法

患者,男,63 岁。右上腹剧烈疼痛,全身重度黄疸, 住泉州市某医院肝胆外科,经消化道彩超及上腹部 CT 检查提示胆总管下段结石。根据外科医师治疗建议准 备行手术治疗。患者拒绝手术治疗,求诊于苏稼夫教 授。苏教授拟定治疗方案,①贴耳穴,用王不留行籽、 0.5 cm 胶布,取神门、内分泌、肝、胆、胃,两耳同时 贴相同穴位,每日每个穴位分别于饭前、饭后各按压 1~3 min,使耳廓达到灼热感为度,每2天换1次贴片; ②针刺法,取胆囊穴、日月、肝俞、胆俞穴,胆囊穴用 0.35 mm×75 mm 针灸针,直刺 2 寸,行单向捻针,使针 身缠绕肌纤维,强刺激3 min;日月穴用0.35 mm×50 mm 针灸针,直刺 1.5 寸,行平补平泻法;肝俞、胆俞用 0.35 mm×50 mm 针灸针,直刺 1.5 寸,针感向胁肋部放 射,有放电样针感效果更佳;以上穴位 2 d 针刺 1 次。 根据苏教授的方案,每天治疗1次,治疗至第5天,患者 大便时排出0.8×0.9 cm的结石1块(经大便淘洗后发 现),继续治疗 1 星期后患者黄疸逐步退去,病情好转 出院。


2.4 通淋利水排石法

患者,女,24 岁,泉州某中学教师。左中腹部绞痛 住泉州某医院泌尿科,经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左输尿管 上段结石。经外院治疗无效而来求诊苏教授。临床症 见左中腹部绞痛,痛苦面容,面色苍白,头身汗出,尿 少。血压 100/65 mmHg,左中腹部压痛(﹢﹢),反跳痛 (﹣)。根据泌尿系彩超检查,诊断为左输尿管上段结 石。取右三阴交,采用 0.35 mm×50 mm 华佗牌针灸针, 消毒后直刺 1.5 寸,有放电针感,后单向捻转针身至缠 针,强刺激并留针约 5 min,患者疼痛基本消失,每隔 5 min 行针 1 次,继续留针 30 min,嘱大量饮水直至有 明显的饱胀感,出针 3 h 后,患者自觉一阵剧痛后排出 大量血尿,同时排出 0.4 cm×0.6 cm 结石 1 块,随即左 中腹无绞痛,复查泌尿系彩超未见结石。


2.5 软坚散结法

患者,女,23 岁,农民。怀孕近 6 个月突然发热,右 下腹部剧痛,住某医院妇产科后转外科,体温 37.8℃, 麦氏点压痛(﹢﹢),反跳痛(﹢),舌苔黄厚,脉滑数。查 右下腹部彩超提示右下腹异常回声,考虑阑尾炎性改 变可能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7×10 9 /L,中性粒细胞百 分比 90%。诊断为急性阑尾炎。外科医师建议患者手 术治疗,患者及家属皆拒绝,同时患者因担心药物伤害 胎儿也拒绝使用抗生素治疗。外科医生请苏教授会诊。 向患者及家属充分说明怀孕期针刺存在的风险,征得 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,予针刺治疗。取右侧阑 尾穴,常规消毒后,用 0.35 mm×75 mm 华佗针灸针直刺 约 2 寸,行轻插重提手法,而后行向右单向捻针直至滞 针,强刺激手法操作约 10 s,患者诉右侧小腿上方至髌 骨上方正中沿大腿正中至腹股沟并行至右下腹痛处有 一股热流循行,右下腹部有烧灼感,同时右下腹部疼痛 消失,烧灼感持续约 2 min 后渐消。第 2 天复诊,患者 已无不适感,办理出院。1 星期后复查血常规正常,复 查彩超提示右下腹未见明显异常。患者痊愈。


患者,男,73 岁,退休干部。左侧乳房肿大 3 个月, 曾在某医院住院,行彩超、CT、肿瘤标志物等检查,已 排除乳腺恶性肿瘤可能,外院诊断为左侧乳腺增生,外 科建议手术治疗。患者拒绝手术治疗,慕名求诊苏教 授。查体见左乳房以乳头为中心有一肿物,大小约 4 cm ×5 cm,质硬,推之可移动,肿物表面未触及凹凸不平 及结节,压痛(﹢),左腋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。结合病 史,同意诊断为左侧乳腺增生。采用围刺法,肿物周围 常规消毒,取 0.35 mm×50 mm 华佗牌针灸针,以 45° 角刺进针刺透肿物的包膜,针下有明显的紧涩感,进针 艰难,此时用捻转进针,逐步刺向肿块中心,进针约 1.5 寸,每针间隔约 1 cm,总共针 15 针,每针行捻转运 针约 10 s,留针 40 min。每日治疗 1 次,每星期治疗 6 次。针刺治疗 8 星期肿块完全消除。


2.6 降逆通膈法

患者,男,38 岁,医生。在外院诊断为食道肿瘤,手 术治疗后化疗期间,患者出现频繁呃逆,每分钟约 70 次,入睡停止,醒后上症复作,已持续 3 d,严重影响患 者睡眠、饮食等,患者十分痛苦。经肌肉注射 654-2、 口服中药等治疗,症状未缓解。来我科求诊于苏教授, 诊断为呃逆(胃气上逆证)。取 0.35 mm×25 mm 华佗牌 针灸针,左耳神门穴常规消毒后,快速进针,直达耳软 骨,不穿透耳软骨,向右单向捻转针身直至滞针,患者 呃逆立即停止。之后放倒针身,使针尖挑起局部表皮, 用胶布固定针柄,长留针,嘱患者家属第 2 天自行出针, 局部用 75%乙醇棉球消毒。患者经 1 次耳针治疗后未 再呃逆。3 个月后患者再次行化疗,又出现如前的呃逆 症状,采用前法 1 次而愈。临床引起呃逆的病因很多, 但亦有些呃逆原因不明,临床治疗相对棘手,根据苏教 授临床经验,总结以下单穴治疗呃逆有良效,如合谷、 内关、水沟、膈俞、神门、三间、天宗及耳穴膈等穴 位。临床以合谷、内关、水沟最为常用。本例化疗引 起的呃逆采用耳穴神门针刺 1 次而愈,临床尚属首次。


2.7 放血通瘀法

患者,女,56 岁,本院职工家属,有高血压病史。近 1 星期头部剧烈胀痛欲裂,以右侧为甚,住本院内 1 科 治疗 3 d,症状未减轻,患者遂求诊于苏教授。诊见面 色通红,眼睛泛红,头痛欲裂,急躁,双手抱头,痛苦面 容,口干,舌暗红,脉细数。血压 230/118 mmHg,右侧颞 部浅表静脉屈曲怒张,轻触有明显的搏动感。诊断为头 痛病(肝阳上亢证)。选取屈曲怒张的静脉,用 75%乙醇 棉球消毒,选用中三棱针,对准屈曲怒张的静脉点刺并 摇大针孔,然后拔出三棱针,患者静脉血喷射而出,喷 射最远距离达到 30 cm,喷射距离逐渐缩短,但仍有大 量的血液顺着头皮流出。用有刻度的量杯收集喷出及 流出的血液,放血量约 50 mL,患者头部疼痛明显减轻, 如释重负,虽有疼痛,但已无胀裂感。患者强烈要求加 大放血量,于是予继续放血约 20 mL,患者头痛骤减,测 得血压 210/110 mmHg,后予平肝潜阳中药调理而出院。 经随访,患者血压波动在 125~140/80~95 mmHg,其间 未再发头痛。


患者,男,38 岁,教师。因左侧头部痛剧,住泉州市 某医院内科,住院期间曾考虑病毒性脑炎,其住院期间 相关检查无异常,患者拒绝行脑脊液检查,病情无明显 改善,要求中医针灸治疗而求诊于苏教授。查体颈 2-3 、 颈 3-4 左侧棘突旁有明显压痛,按压左侧风池穴后头痛 明显缓解,左眉端相当于丝竹空穴外侧颞部静脉充盈 饱满。颈椎 CT 检查提示 C 3-4 、C 4-5 、C 5-6 椎间盘突出呈 中央偏左;TCD 检查示椎-基底动脉、大脑后动脉痉挛 性供血欠佳。诊断为颈性头痛。行左侧颞静脉放血 疗法,第一次出血量约 20 mL;2 d 后再次在大椎刺络拔 罐放血,出血量约 18 mL。两次放血后头痛明显好转, 精神转佳,后以针刺配合牵引 2 星期而痊愈,随访半年 未再发作。


患者,女,53 岁,市农行家属。因右足底部肿痛 2 星期准备在外科行切开清创术,患者畏惧手术治疗而 求诊于苏教授。诊断为右足底脓肿。取委中穴周围曲 张浅表静脉,用静脉采血针穿刺曲张的浅表静脉,放血 约 60 mL,疼痛明显减轻。第 3 天再次放血约 25 mL, 隔日复诊足底肿痛基本消失。1 星期后来诊,右足跟无 红肿,表皮塌陷,经消毒后用手术剪剪开患处硬皮,可 见皮下有少许已凝结的血块,经清创后痊愈。 患者,女,19 岁,学生。平素时常食用公鸡、西洋 参、海鲜等进补,近 2~3 年来,面部反复长出痤疮,经 多方治疗改善不明显而求诊于苏教授,诊见体型偏瘦, 额部、面颊部散在密集的痤疮及疤痕,痤疮根部泛红, 部分疮面化脓,舌红苔黄,脉弦。诊断为痤疮。予以耳 尖放血及大椎穴刺络拔罐放血,每星期 1 次;龙胆泻 肝汤原方水煎服,每天 2 次;嘱禁食用公鸡、牛肉、海 鲜、洋参等补气补阳之品,多食用水果及蔬菜等,连续 治疗 8 星期。复查未再发新的痤疮,痤疮明显减少,痤 疮根部无泛红,疮面无化脓点,随访半年,只有零星痤 疮偶发。


患者,女,72 岁,患者以“右侧面颊部、右口唇、 右舌边反复发作性阵发性电击样剧痛 2 年”为主诉来 诊,2 年来患者 10 多天就发作一次右面颊部、右上唇 及右舌边阵发性电击样剧痛,吞咽咀嚼时加剧。经多方 治疗效果不佳。诊见形体偏胖,痛苦面容,在右迎香穴 至右上唇角处可触及扳机点,舌体暗,双舌下静脉青紫 饱满,诊断为三叉神经痛(气滞血瘀型)。选用三棱针在 右舌下静脉处点刺放血,第一次放血量约为 4 mL(由于 考虑年龄大,静脉饱满压力大,恐出血不止,只轻点刺 出少量血)。第三天来诊诉疼痛大为减轻,特别是舌边 痛大减,咀嚼和吞咽食物较前舒畅,再行点刺出血,2 d 后疼痛消失,随访 5 个月未再发。


3 结束语

苏稼夫教授从医 50 余年,拜澄江学派传人留章 杰、陈应龙、黄宗勖等为师,又在安微中医学院师从周 楣声教授,1996 年在北京跟随朱汉章学习小针刀, 2006 年师从王文远教授学习平衡针疗法。苏教授临证 治疗顽疾,擅用“通”法。他认为“通”是人体生命活 动基本形式,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人体的五脏、六 腑、经络纵横贯通,有入必有出,有长必有消,只有“通” 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,如上所列临床所 见病证尤其是疑难杂症皆与“不通”密切相关,故治疗 疾病要“以通为用”。正如高士宗在《素问直解》中所 言:“但通之法,各有不同,调气以和血,调血以和气, 通也;下逆者使之上升,中结者使之旁达,亦通也;虚者 助之使通,寒者温之使通,无非通之之法也。若必以下 泄为通,则妄矣。”长期的实践证明以“通”法指导针 刺及遣方用药疗效显著,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和 科学研究价值。



发布日期:2019-07-20 点击次数:2784 关闭
版权归泉州市中医院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本网站的内容或建立镜像,违者究其法律责任
最佳浏览分辨率1280*800 请使用谷歌、火狐等先进浏览器 最低兼容浏览器 IE8
备案号:闽ICP备09047855号
访问量: